跨国车企在华战略重构与启示
2025-05-26

在全球能源变革与汽车产业重构的关键节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 “出海” 与跨国车企在华战略调整已成为影响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核心变量。车百智库最新调研报告《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方向与路径》深度解析产业趋势,揭示跨国企业在华战略重构的底层逻辑,为产业决策者提供破局思路。


图片


01
跨国企业在华机遇与挑战并存



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在中国已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并大力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背景下,大众、宝马、特斯拉、丰田等跨国企业正深度融入中国汽车产业链体系,成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上海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化供应链,产能规模约占特斯拉全年总产能的5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具备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体系和领先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能力。2024年国内企业的智能驾驶专利申请量占全球58%,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65%,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超90%;在燃油车方面拥有成熟的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国内外车企可与博世、电装等跨国企业及本土供应商形成稳固的集群效应。尤其是跨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在中国市场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发展,正通过加大投资、增加产品投放和加深本地化研发力度等方式以期更快的适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


跨国企业在华遇到较大转型挑战。由于跨国汽车企业在战略规划、技术布局、产品投放方面,没有跟上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节奏,导致跨国汽车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从早期70%以上,下滑至当前的45%以下,产能利用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另一方面,当前汽车核心技术发生改变,尤其是以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及AI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并且相关技术高度依赖软件开发和数据训练。跨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落后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和新势力企业,部分跨国企业在OTA系统、车机互联等方面仍在基于全球标准开发,未能与中国本土化需求场景完全适配,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


02
跨国车企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战略重心向中国市场倾斜



一方面,跨国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建立起来的市场牵引作用和产业链体系优势,深度参与本土供应链建设,引导在中国的本土供应链和研发体系反向服务于跨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区域的发展,从“中国生产,中国销售”变成“中国研发生产,赋能全球”-“IN CHINA, FOR WORLD”。


另一方面,要具备适应本土化发展的快速创新和反应能力,优化企业决策效率和管理体系,提高产品、技术快速创新迭代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供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的产品,从过去的“IN CHINA”进一步变成“BECOME CHINA”。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