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转型关键期,10大关键词读懂变革新趋势
2025-04-28

我国汽车产业转型进入加速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何进一步判断其发展方向,构建适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是行业广泛关注的新课题。


4月14日,车百智库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汽车产业变革新趋势》,对我国汽车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概要研判,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image.png

PART.01


汽车成为持续
高增长的支柱产业


汽车产业是我国少数保持持续高增长的支柱产业。2020年以来,房地产进入调整期,产业增加值持续走低,2024年房地产增加值增速为-3.9%。汽车产业虽然同样经历着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的震荡期,产业不断调整,但一直保持着持续高增长。2024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1%,高于GDP整体增速。汽车产业已接棒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image.png

汽车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车百智库整理


宏观经济面临波动与压力时,汽车产业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与拉动作用。近两年,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汽车产业成为消费与出口领域的关键驱动力量。出口方面,2024年汽车出口额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出口总额的3.3%;消费方面,2024年汽车类商品零售类值50313.5亿元,同比增长3.5%,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3%。


PART.02


电动化仍将
保持高增长态势


智能化为电动化发展引入新动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循环,新能源汽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智电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搭载率达到26%,显著高于燃油车(1%)。在智能化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突破50%的平衡点。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650万辆(含出口)左右,增速接近30%,渗透率超过50%,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70%,保有量接近1亿辆。


同时,汽车产业链价值正在重塑。轮胎、玻璃、覆盖件等新能源与燃油车共用的零部件价值很难再有提升,而新能源智能汽车特有的技术价值将不断升值。在技术投入和资产布局方面,企业逐步从双控(同时兼顾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向单控(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策略转变。


PART.03


汽车产业加速进入
人工智能汽车时代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三重变革叠加期。在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突破50%,并向70%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智能化与人工智能革命叠加冲击,推动汽车行业进入“三重变革叠加”的全新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时代,汽车产品、企业属性将发生改变。产品层面,汽车只有具备AI产品属性,才能提供更多智能价值。企业层面,汽车企业也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这一变革存在三个层面:第一层使用AI工具;第二层制造AI产品;第三层是成为AI企业。未来,只有进入第三层的企业才最具成长价值。


PART.04


存量领域的并购重组

为资本运作提供巨大机遇


汽车产业存量调整阶段,闲置产能加速贬值。新能源汽车进入淘汰赛,燃油车市场加速萎缩。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利用率从2020年的73%下降至2024年的56%。国内超过100家新能源汽车厂商中,有66%的厂商年销量不足1万辆。


企业发展模式正在改变。过去,汽车企业多采取自研、自建的封闭式发展模式,投入高、周期长。现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兼具了汽车与电子消费品的双重属性,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规则也被改写。在产能闲置与资产贬值背景下,企业通过并购、资产收购等方式以更短的周期,更少的投入实现快速发展。例如,理想汽车收购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在盘活存量产能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扩张。


PART.05


国际化进程及
发展新模式备受期待


国际化发展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必然选择。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强国往往以国内市场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性为衡量标准。新能源汽车时代重新定义了这一概念。要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不仅要在本国市场具备领先优势,还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和品牌影响力。


但国际化面临风险,欧美国家设置贸易壁垒,不同区域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车企探索多元化国际路径及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国车企探索具有适应性的全球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整车贸易模式;第二种是在海外建厂开展本地化生产,加速融入当地市场;第三种是“赋能国际化模式”,即中国车企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本土品牌。


PART.06


以智能汽车为底座的

聚合型智能产业加速落地


汽车产业突破传统边界,形成以智能网联汽车为基础的聚合型智能产业新生态。聚合型智能产业,是以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基础为核心,形成“飞上去(低空出行)、立起来(具身智能)、浮起来(智能船舶)”跨维度的智能生态。智能汽车与聚合型智能产业技术同源、底层相通、应用融合,通过技术外延与场景创新,既能加速后者产业化、规模化落地应用,也能促进汽车产业技术深化发展,推动智能技术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


PART.07


电池、组合驾驶辅助、

芯片及操作系统等

标志性领域有望进一步突破


固态电池逐渐由实验验证走向量产,预计 2027 年小批量生产,2030 年初步规模化应用;端到端驱动组合驾驶辅助技术加速演化。国产芯片从多个方向突围,车用芯片国产化率 3 - 5 年后有望突破 30% - 40%;AI 为自主车用操作系统发展带来机遇,目前,国内主要车用操作系统企业均开始探索AI OS,有望凭借国内AI上车的实践领先优势,形成自主OS的产品优势。


image.png

AI OS将根据融合深度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车百智库


PART.08


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
带动技术与模式创新


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将催生一系列技术与模式的创新,为未来能源体系转型提供强大动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电力系统结构调整。据预测,到2030年,国内充电桩保有量将超过4,000万台,换电站突破1万座,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


V2G技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使汽车在夜间低电价时充电,在白天高电价时向电网反向送电,既可以帮助电网削峰填谷,提供调频调峰能力。2024年8月,重庆已开展大规模V2G示范应用。充电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快充、超充成为缓解续航焦虑的关键方向。“光储充”一体化等创新模式涌现,助力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将打造智能、低碳、高效的未来能源体系。


PART.09


新材料、新工艺、

新技术、新模式

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燃油车的制造材料与工艺逐渐暴露出局限性,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轻量化、高性能以及低成本的需求。“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使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迎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将重塑汽车制造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新材料广泛应用。如镁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因密度仅为钢材的1/3,具有卓越的耐腐蚀性和高回收利用率,被广泛应用于车身和关键部件制造。


新工艺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制造模式革新,特斯拉Model Y率先应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不仅显著降低了整车重量,还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装配精度和结构强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提升了生产精度与品质管控能力。赛力斯超级工厂依托覆盖整车生产全流程的AI检测系统,实现了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检测,新能源汽车制造从传统整车厂模式向新型代工模式演进,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如Luxshare ICT(立讯精密)和Foxconn(富士康)等企业,已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代工业务。


PART.10


“汽车+”领域
高价值赛道值得关注


汽车服务领域价值超过5万亿元,甚至超过汽车制造本身。在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汽车+”各类服务的新业态和新赛道不断涌现,为众多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是“汽车+出行”;二是“汽车+软件信息服务”;三是“汽车+保险”;四是“汽车+后市场服务”。“汽车+”领域新旧业态快速迭代,把握高价值赛道,将助力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先机。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