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了个“寒颤”。
据乘联会,10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68万辆,同比增长约87%。这一增速看似较快,但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处于下滑态势。7月至10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23.7%、103.9%、94.9%、87%。
不仅增速放缓,而且不同车企之间的分化十分明显。
以10月的数据为例,一些新能源车企批发销量环比增速大幅下滑,譬如,蔚来环比下降7.53%,理想下降12.83%,小鹏下降39.76%,零跑下降36.35%;而另一些新能源车企的销量依然高歌猛进,譬如比亚迪,其公布的10月销量为21.75万辆,已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比亚迪一个月销量,赶得上蔚小理等车企一年水平。
今年即将结束,而不少车企距年度KPI的完成,还面临较大缺口。
从数据上看,前三季度,仅比亚迪、哪吒、埃安三家车企,KPI完成率超过70%。特斯拉,乃至其他新势力,都面临巨大KPI压力。
(除了比亚迪、哪吒、埃安外,其他车企均面临较大的年度KPI压力)
从过去经验看,第四季度是值得期待的。相较于前三季度,第四季度是传统的车市消费旺季。而且,今年第四季度更显紧迫,因为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到期。
为在第四季度“最后冲刺”一把,我国新能源车企不仅争先恐后推出新款车型,而且特斯拉、小鹏等车企在10月已开始下调售价。尤其是特斯拉,在连续六次涨价后,首次祭起“降价”大招。Model Y后驱版降价后,重回30万以内,已进入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价格区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车百智库综合各机构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今年四季度的销售行情或许比不上往年。
主要因为目前的消费大环境不好。进入第四季度后,本土疫情又一次呈现频发态势,新增涉疫城市数量增多。为了有效防疫,经销商静态管理,消费者流动受阻。譬如,一些城市不得不将原定于9至10月的车展延期至10月下旬至11月举办。这样一来,销售节奏就后移了。四季度的车市“消费旺季”,有“扑空”可能。
销量增速下滑,已经影响到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一些车企股价腰斩,甚至膝斩。即使为了重振股价,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急需讲出新故事。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新能源车企股价涨跌背后的估值逻辑是什么?
2.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为什么没能引起资本市场共鸣?
3.新能源车企未来新故事到底应该讲什么?
一、股价警报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传统估值逻辑是:新能源汽车将来一定会取代燃油车,这将是一个万亿量级的大市场。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传统车企会被几家新能源车企(特斯拉、蔚小理等)完全取代;这几家车企会垄断整个汽车市场,新进入者很难对它们形成挑战。
因此,投资者对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十分看重,将其作为一个重要估值锚点。新能源车企也纷纷“以低价提升销量,进而冲高估值”,这造就了此前新能源车企股价的大幅上涨。
以A股为例,2021年,Wind新能源汽车指数全年上涨了42.72%,大幅跑赢沪深300、中证500及汽车指数。特斯拉更是成为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股票涨幅榜的前几名,涨幅约为44%,而2020年,特斯拉的累计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743%。
如今部分新能源车企销量放缓,且进入者不断增多,包括传统汽车的二代车企,如广汽的埃安、吉利的极氪、东风的岚图等,以及更新的造车势力,如哪吒、问界等,它们都在“瓜分”这一个过去只属于蔚小理等“先入局者”的市场。
这导致了市场集中度下降,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名车企的市占率由2020年的75%,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71.7%。蔚小理今年上半年合计市占率约为8%,低于去年同期的10.2%和2020年的9.3%。
这样一来,“几家巨头垄断整个汽车行业”的估值逻辑开始破裂。
不少投资者依然以销量为锚来进行分析,叠加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趋紧等原因,在港股与美股上市的国内新势力车企的股价,大多大幅下跌。
具体来说,在港股市场,小鹏去年7月登录港交所时发行价是168港元/股,后来销量快速上涨,去年年底股价最高达到220港元/股;可是,随着今年来的销量下滑,到11月11日,股价已经跌至30.45港元/股,跌幅近86%。
理想去年8月底发行价是118港元/股,也随着销量上涨,股价随之上涨,今年6月份涨到165港元/股,但如今股价又跌至71.7港元/股,下跌约57%。
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零跑,也于9月29日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即破发,股价跌去三成,一天之内市值蒸发240亿元,这是香港有史以来同等或更大规模上市公司首日跌幅最大的一次。11月11日,零跑的股价跌至20.4港元/股,较发行价48港元/股,跌去约58%。
在美股市场,小鹏因此前销量不错,在7月份达到年内最高点56.45美元/股,此后开始下跌,11月11日的股价为8.49美元/股,跌约85%。蔚来的股价也和其销量快速下滑一样,从今年最高点43.12美元/股,下跌至11月11日的11.56美元/股,跌去约73%。
(图源:长江商学院)
即使是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企业,如宁德时代,在A股市场上的股价下跌也较大,从今年最高点的691元/股,下跌至11月11日的402.48元/股,跌去了42%。而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电池厂商,股价也在今年内几乎腰斩。
二、市场急需新故事
目前,部分投资者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高成长行业划分为成熟行业,转变观察锚点。
据《科创板日报》,通常一个行业渗透率超过50%,就会被认为是成熟行业。而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9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达31.8%。此前,王传福已预测,年终,渗透率将达35%。虽然距50%的渗透率有些距离,但是,市场担忧在高基数背景之下,明年增速可能相对有限,难以支撑较高估值。
成熟的行业将不再出现高速增长,投资者在意的是盈利情况,将其作为分析的重要指标。可是,国内新能源车企,如蔚小理等新势力,依然处于“造一辆亏一辆”的窘境。
这一窘境,有改变方法吗?
盈利的基础是成本下降。在汽车行业,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是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摊平每辆车成本。《财经十一人》根据蔚小理目前的成本和毛利率测算,要达到盈亏平衡,蔚小理的年销量分别需提升到20.4万辆、36万辆、12.15万辆。
今年前三季度,蔚小理的销量分别为8.24万辆、9.86万辆、8.69万辆。今年,蔚小理要达到盈亏平衡的年销量,几乎不太可能。
(蔚小理距离盈亏平衡差额还是很大)
蔚小理等车企还面临成本上涨困境。当前,占据新能源汽车较大成本的动力电池,因为上游原材料,如镍、钴、锂、碳酸锂、氢氧化锂、六氟磷酸锂等价格不断上涨,也不断涨价。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曾公开吐槽:“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60%,且还在不断涨价。”
对蔚小理等车企的“第三击”,是整车降价潮。目前特斯拉的降价,已经搅乱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媒体纷纷追问,蔚小理等车企是否跟进降价。如果跟进降价,必然损失毛利,使盈利时间线拉长;不跟进涨价,又会影响销量。
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新能源车企实现了盈利,也不等于进入“安全区”。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已盈利,且今年销量 “一飞冲天”,但是,2008年买入比亚迪H股的巴菲特,依然在今年大幅减持。据港交所,截至11月11日收盘,巴菲特已经4次减持比亚迪股票,套现约96.38亿港元。
比亚迪股价也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下跌,截至11月11日收盘,在A股上市的比亚迪股价为268.8元/股,和最高点358.76元/股相比,跌去25%,市值缩水超2600亿元。比亚迪在H股的股价也较最高点略有下跌。
为重振股价,新能源车企不能纠结于销量,也不能以盈利为唯一追求目标。资本市场更看重企业的未来空间,新能源汽车要为投资者讲一个更大的关乎未来的新故事。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讲出出海欧洲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似乎没有引起资本市场的共鸣,没能阻挡股价跌势。
实际上,新能源车企出海,对销售促进作用,暂时并不是很大。据JATO以及eu-evs数据,2021年蔚来在欧洲的交付量为200辆。另外,小鹏2021年在欧洲的交付量为474辆,比亚迪仅交付1247辆。进入2022年,按最宽泛统计口径,截至9月,蔚来在挪威的累计交付量刚突破900辆。
面对新能源车企的未来销量,已有研究机构“泼冷水”。10月31日,惠誉在近期发布的评级报告中指出,随着燃油车减税优惠及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于2022年末退出,以及持续性芯片短缺,汽车市场将“遇冷”。鉴于此,2023年,对于中资车企而言仍将是艰难的一年。
因此,新能源车企讲出市场接受的新故事,显得格外紧迫。
三、讲好智能化新故事
从现有趋势看,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电动化趋势已定,下半场智能化竞争已开启。
一些关注新能源车企的投资者,已将眼光投向了智能化。正圆投资基金经理华通认为,“可以说电动化整体处在估值扩张的尾声,智能化才刚刚进入成长期早期。”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领域,而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L3及以上)成熟度不高,虽然未来有极高商业潜能,但短期内受限于法律政策及社会伦理等问题,市场不明朗。现阶段投资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化最早落地形态,多样化的功能顺应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变化。据IHS调研的数据,国内消费者购车关键因素中,座舱智能科技水平是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因素。
ICVTank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达1030亿元的规模;IHS预测,2030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达1600亿元的规模。
(图源:首创证券)
智能座舱的发展中,一个重要观察点是车载软件。IDC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目前车载软件服务为智能座舱贡献了五成的价值。新能源汽车通过搭建完善的智能化服务,带来服务性收入将日益突出。此前,美股市场之所以给特斯拉超高溢价估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其在充电、软件类等服务性收入前景。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服务性收入已高达180.58亿元,上涨48.9%。而且,摩根士丹利认为,特斯拉通过销售软件订阅服务获得的利润最终会比销售硬件多。在摩根斯坦利看来,这种转变将有助于推动特斯拉股票重新估值。
无疑,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讲好智能座舱的新故事,显得十分有必要。
我国新能源车企中,蔚来已经加入软件收费的行列,小鹏汽车此前已试水收费服务。比亚迪在电动化时代拥有高销量,虽然暂时缺少智能化时代的服务性收入,但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不可小觑。德勤2020年调研显示,9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车联网相关技术付费,其中25%-30%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超过5000元。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座舱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认为,智能网联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卖点。
对于未来,据中信证券研报,类似于智能手机市场曾经经历过的转变,汽车智能化的普及率也将持续提升;未来5-10年,是汽车智能化的红利期。而国泰基金的王阳则表示,再过5年10年或在一个中长期周期的维度内,中国汽车产业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
总之,新能源车企的未来市值还将高企,充满想象空间。
【全文参考】
[1] 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新势力却为何估值大跌? 长江商学院
[2] 当前时点,如何定义电车的估值?天风证券
[3] 重构: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智能汽车发展加速 中信证券
[4 ]蔚小理为何风头不再?产品层面存短板,烧钱模式还能撑多久? 财经十一人
[5]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及估值浅析 第一财经
[6] 市值看衰,股价难回血,自动驾驶为何忽然救不了新势力?路咖汽车
[7] 智能汽车十年蝶变: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智能化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