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与重塑。而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正处于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加速迈入人工智能汽车时代。
车百智库调研报告《汽车产业变革新趋势》(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突破50%,并向70%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智能化与人工智能革命叠加冲击,推动汽车行业进入“三重变革叠加”的全新发展阶段。
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其影响深远,波及从核心技术创新到产品属性转变,从企业发展战略到市场竞争格局的方方面面。
《报告》显示,自2009年开始电动化转型以来,汽车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聚焦于“三电”系统(即电机、电池、电控,简称“三电”),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培育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但“三电”技术仍处于高速迭代阶段,创新周期远未结束,创新节奏也未放缓。主流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技术预研-快速迭代”策略,积极应用尚未完全成熟的新技术。在此形势下,传统车企面临“创造性毁灭”的严峻考验,部分老牌车企因转型滞后陷入困境,而新势力车企凭借技术先发优势不断实现突围。
2019年起,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迈开跨越式发展步伐,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全面智能化时代。截止2024年,搭载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57.3%,中国企业迅速布局并在该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例如,华为ADS 3.0在复杂路口通行成功率超过98%;武汉开展商业化试运行的萝卜快跑取消了驾驶位司机,虽然在某些情况仍需要后台安全员接管,但预示了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突破进入井喷期。这种技术准备与突破相对快于法规层面的突破,倒逼行业加速转型,令纯无人驾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企业须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竞争力”。
电动化、智能化演进还未完成,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开始与汽车产业融合。其全新的技术迭代范式、机器语言体系,将推动智能汽车再一次代际升级,基于大模型“端到端”研发范式,引发行业研发逻辑的根本性变革,催生出“技术路线代际差”效应。采用传统规则驱动技术路线、技术创新未跟上节奏的智能驾驶企业,可能直接退出竞争序列。AI时代,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都面临估值体系重构,更高的价值将让位于具备人工智能技术逻辑和基因的企业。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汽车产品、企业属性将发生改变。AI驱动的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技术高地和战略支点,众多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积极拥抱AI。拥有AI先决意识、打好AI发展基础的企业,有望成为汽车产业新一轮变革的重要支撑。
产品层面,汽车只有具备AI产品属性,才能提供更多智能价值。人工智能时代,消费者对智能化技术的体验从“有无”向“好玩”、“好用”转变;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AI智能终端”转变;汽车本质属性从机械产品向智能服务载体进化。加速、操控性等传统性能指标的重要性下降,智能交互、场景适应性等新指标将占据主导。这些变化颠覆了传统汽车产品的设计理念,采用颠覆性设计的新势力车型获得市场热捧就是例证。
企业层面,汽车企业也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这一变革存在三个层面:第一层使用AI工具。企业将AI作为工具应用于企业组织经营当中。据调研,目前有超过60家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本地化部署了DeepSeek,但多数仍处于“尝鲜期”,应用还不够深入。第二层制造AI产品。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把人工智能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制造和研发环节,并重构研发、生产流程和方式。第三层是成为AI企业。建立AI原生企业基因和底层能力,以AI技术平台驱动产品创新,并基于底层生产出AI汽车、AI手机、机器人等不同产品。未来,只有进入第三层的企业才最具成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