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1650万辆(含出口),增速接近30%。车百智库研究院发布《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迅速,呈现出全球多点布局、多元化模式拓展的特点,并指出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和保护主义政策的挑战时,中国企业需要调整策略,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迅速,呈现出全球多点布局、多元化模式拓展的特点
依靠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取得的先发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自2020年起持续提速,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20.3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约25%。区别于传统燃油车主要销往亚非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汽车向比利时、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泰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潜力市场突破,其中出口欧洲地区的占比达38%。
从发展模式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过去单一的出口贸易向合资合作、海外建厂、技术输出、共同开发等多元化的模式拓展,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车企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配套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在海外本地化建厂布局。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自身的产品优势、品牌潜力与产能规模,实现了“技术换资本”国际合作模式的突破,如小鹏、零跑、国轩高科等企业,获得了来自大众、Stellantis等欧洲汽车巨头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快速提升。
中国凭借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中国正在推进汽车产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内市场,大众、宝马、特斯拉等跨国巨头车企深度融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并将研发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如大众将向中国本土供应商采购更多零部件,使其开发周期缩短约30%,成本降低20%-40%;奔驰推迟其全球电动化目标,但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市场,加大了新能源与智能车型产品在中国的投放;福特、日产、宝马mini等企业,将依托中国优质的供应链基础生产的产品出口海外,逐步实现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为世界”的转变。
在对外发展方面,中国汽车企业利用出口、投资、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走向海外,与世界各国共享绿色发展机遇,未来将为全球汽车、交通绿色转型做出更多贡献。
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美欧采取的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化合作风险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加速了世界贸易及产业格局的改变,对原有国际市场及产业链价值链产生了较大冲击,引起部分国家的高度关注与警惕,受到贸易与合作方面的限制。
美欧等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竞争视作“零和博弈”,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采取了不合时宜的贸易救济措施,设置了较高的关税比例,提出了严格的本地化生产要求。如美国以“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对中国制造的联网车辆展开调查,欧盟反补贴调查将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张的产业链脱钩,极大地影响了技术与人员的交流合作,中美科技协议、中美清洁能源中心等相关科学与学术合作研究项目进程受阻,学界、产业界的国际合作环境趋于政治化,将对未来的前沿技术创新与突破产生不利影响。
欲了解更多,请关注车百智库研报《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