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2024年全球插混/增程乘用车销量超过 640万辆,同比增长60%。其中,中国占比近 80%,是最主要的市场。欧洲占比约 13%,为海外插混乘用车主要市场。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了两份研究报告《混合动力乘用车发展前景》、《插混和增程两类新兴乘用车市场观察与建议》,对我国汽车市场上插混/增程车型高速增长这一独特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除各国政策引导因素之外,油电差价与产品供给,是影响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油价相对低廉,日本的电价相对昂贵,两国插混车型的经济性优势均难以展现,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不足2%的低位。
相比之下,欧洲能源价格较高,中国居民用电价格低廉,均形成了一定的油电差价空间,加之中国插混/增程车型供给丰富,从而推动了中欧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的发展,且中国发展得更好。
2021 年以来,我国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与理想是该阶段的代表性企业。2021年比亚迪推出的第四代 DM 混动车型,采用电驱为主的核心技术,燃油经济性大幅提升。2019 年理想推出大电池长续航的增程车型理想 ONE,在解决消费者里程焦虑的同时,体验与纯电更为接近。近两年,各车企不断丰富插混/增程产品序列,两类在售车型已经超过 200 款。
2024年,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售330万辆,增程式电动车累计销量达到118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85%,增速均高于纯电车型,成为加速替代燃油车的重要选择。
2023 年以前,我国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相对稳定。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增程车型,在 30 万元以上的中大型 SUV 市场站稳了脚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车型则占据着 15 万-20 万元价格区间。
随着动力电池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提升,插混、增程车型价格重心整体下移。2024年上半年,我国插混乘用车市场 10 万-15 万元区间占比超过 40%;随着理想 L6 与零跑等增程车型的推出,增程车型主销价位也从 30 万元以上降到 30 万元以下。
消费群体由精英向普通大众拓展。以插混乘用车用户为例,家庭收入 30 万元以上的用户比例,由 2022 年的 40%下降至30%,15 万-25 万元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由 30%提升至 43%。
同时,插混车型购置门槛较纯电车型更低,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依赖不强,这两大特点使其更容易在低线级地区推广。2024年 1-9 月,三线以下城市新能源车市场中插混、增程车型占比 46%,高于一线城市的 40%。其中插混低价车型供给更为丰富,城市级别越低份额越高。
插混、增程车型较纯电车型更易于在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推广。如2024年 1-9 月,东北地区插混、增程车型在新能源车中占比超过 60%,其中插混车型占 50%,增程车型占 10%。
插混、增程乘用车拥有确定的市场空间。从需求侧看,插混、增程车型优异的动力性能与经济性表现契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打消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与补能的焦虑。调研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意向用户中 71%会考虑购买插混或增程车型。
从供给侧看,国产品牌插混、增程车型产品力持续提升、车型供给不断丰富。得益于成本控制与规模效益,价格也将进一步下探,市场空间持续拓展。未来 5-10 年,插混、增程乘用车市场仍有较快的发展势头。
从产业成熟度看,插混、增程技术路线已经具备成熟的产业链条。传统燃油车企可以依托现有内燃机、变速器产业优势,向插混、增程路线平稳转型。整车厂下属或独立的内燃机企业发展增程器业务还可实现外供,增加营收。如东安动力曾向理想、零跑等企业提供增程器,2021 年期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94%。重庆小康的增程器业务也不断拓展,目前客户已经覆盖岚图、问界、零跑、哪吒等车企。随着增程乘用车产业链逐渐完善,未来会有更多纯电车企向增程技术路线拓展。
从国际市场看,插混、增程车型具备潜在国际市场机会。一方面,插混乘用车在新兴国家市场有机会。2024 年 1-10 月,巴西 PHEV 销量达 4.6万辆,同比翻倍;其中,在巴西布局较早的比亚迪已经在当地插混市场中占据 45%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插混乘用车在欧洲仍有窗口期。调研数据显示,欧洲消费者对插混车型仍抱有很大兴趣,在考虑购买下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意向用户中,57%的消费者选择了购买插混车型。目前欧洲插混乘用车市场的主要限制因素来自缺乏优质的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因此,车企在推进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发展插混、增程技术是不容错失的市场机会。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借插混、增程转型同样适用于合资企业。中外合资品牌拥有庞大的存量用户基础。例如,截止 2023 年,大众品牌在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 4000 万辆,合资品牌在面对用户换购时具有一定的口碑优势。
在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合资车企处于观望阶段,电动和插混产品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合资品牌早期插混车型多采用单电机并联构型,强调动力表现,但纯电续航里程短,同时采用与燃油车同车系销售的策略,对比之下相同车系的燃油车溢价较高。但跨国车企拥有传统技术体系优势,可以与中国合作伙伴相互赋能。如韩国现代 2026 年将推出 3 款采用北汽增程技术的车型;大众在 2024 年 6 月下旬,与上汽签署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内容包含在中国推出 3 款插混车款;一汽大众也将基于自主研发的全新混动系统,推出三款全新插电混动系列产品。
综上,虽然从长期来看,碳中和背景下纯电技术仍然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插混、增程技术即便是所谓的“过渡路线”,也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以 30%的市场份额,10 年的发展窗口期测算,插混、增程乘用车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9000 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