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GNEV2025)在沪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特别设立金融赋能汽车出海专题论坛,邀请多行业专家深入交流。
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海外整车年销量将达一千万辆,零部件相关销售规模有望突破八千亿至一万亿元。这一庞大的产业体系出海,对金融体系提出新要求,但目前金融服务仍是“走出去”的短板,如海外项目融资难、海外保险与供应链金融缺失、消费端信贷服务缺位等问题。尽管有大量海外资本关注中国汽车出海项目,供需双方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对接机制缺失。建议搭建常态化的产融对接平台,精准连接项目与资本,缓解信息断层,提升汽车产业内外联动效率。
以下为部分嘉宾精彩观点摘录。
回顾福特、通用、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发展史,“头部地位”均建立在深度国际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之上。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出不去”是汽车出海的重要短板,应推动建立系统化金融服务生态,设立境外汽车金融公司,支持海外经销商与终端消费;设立专项汽车出口与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本地化金融后盾;建立“融资白名单+征信通道”,推动企业海外融资信用互通;增强中国信保服务范围,纳入海外子公司承保、提高额度支持;推动跨行业融资联盟与平台机制建设,发挥商贸公司中介作用;鼓励探索数字人民币、B2B外贸金融服务平台,等新型跨境金融通道,提高结算安全性与效率。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出海过程中面临地缘政治、贸易保护、技术标准壁垒、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竞争等五大挑战,仅依赖传统的并购、建厂路径,往往“成功者寥寥,失败者众多”。金融赋能应更加多元与灵活,可通过技术输出、体系输出、创新力输出与品牌输出等方式,提升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在有效规避政策壁垒与成本压力的同时,为产业链出海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出海过程中面临地缘政治、贸易保护、技术标准壁垒、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竞争等五大挑战,仅依赖传统的并购、建厂路径,往往“成功者寥寥,失败者众多”。金融赋能应更加多元与灵活,可通过技术输出、体系输出、创新力输出与品牌输出等方式,提升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在有效规避政策壁垒与成本压力的同时,为产业链出海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商社业务模式同时具备产业理解和金融能力,是理想的“全球化搭档”,未来可探索“中资控股+日方商社参股”的双平台合作,在中国做研发和制造,在海外做落地与出口。尤其在电动车核心环节,如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电池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等领域,中日合作空间广阔。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加剧,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正从“量增价稳”的红利期,迈入结构转型阶段。多项国际政策的变化对中国车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可借鉴日本车企的国际化经验。尽管日本国内年销量不足500万辆,但全球市场销售可达2000万辆,国内vs海外贡献比例为1:4。日本通过商社协同、母子工厂协同和垂直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在东盟实现产业集群和规模化效应。
中国车企当前的出海阶段相当于日系品牌在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状态,正在从整车出口为主迈向海外本地化制造;预计中国车企的海外产能到2030年可达 400 万~500 万辆。且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将长期面对贸易壁垒、产品适配、文化融合、汇率波动等现实挑战,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走得出去、站得住”,必须提升金融服务的匹配度与全球化能力:一是打造本地化汽车金融体系;二是优化资金结构与管理能力,缓解本地化建设周期长、资本回报慢的财务压力;三是推动跨境并购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发展绿色金融与 ESG工具,增强海外运营的合规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正由单一整车出口,迈向研发体系、制造标准、服务网络乃至本土化与国际化深度融合的全维度拓展。在汽车领域,中国信保构建的服务体系已深度嵌入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各环节。2024年,我们对整车产业链的出口信用保险和内贸信用保险总保额达549亿美元。全球化趋势不可逆,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服务—生态出海”将是主流模式。鼓励企业充分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提升在海外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与竞争优势。
针对车企出海,我们强调“一户一策”,根据企业所在国和模式差异,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涵盖传统结算、投商行联动、本外币支持、出口买方/卖方信贷、境外项目与并购融资等。同时,我们与中国信保合作紧密,共同支持出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