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公路沿线超充走廊高质量发展路径”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由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主持。
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处长闻静,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海峰,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交科建筑分院院长干小东,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充电服务中心总监秦俭,深圳市协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谢海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全球业务副总裁彭鹏等行业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中国公路学会,清华大学四川院数字化电力规划设计研究所,中国石化,理想汽车,中国重汽,徐工,宇通重卡,长城商用车,DeepWay深向,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京市首发工贸,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深圳绿电直流电气技术,阳光电源等机构、企业的嘉宾,围绕“公路沿线超充走廊高质量发展路径”主题开展深入研讨。
构建完善的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是电动汽车实现长途出行的必备条件,对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国家级政策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省道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或预留充电车位不低于小型客车停车位总数的10%,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路沿线充电需求。各地显著加快了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与会嘉宾介绍到,截至2024年底,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含停车区)5929个,占比98%,除少数高寒高海拔服务区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增公路服务区充电桩3000个,充电停车位50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累计建成3.5万个充电桩,增长52.4%,充电停车位5.1万个,增长54.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能源汽车用户对于长途驾驶的顾虑。
大功率充电需求快速增长。与会嘉宾指出,一方面,乘用车高压快充车型的普及,推动大功率充电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兆瓦级大功率充电需求。
2024年以来,以柔性分配直流充电堆为代表的全液冷超充设施建设步伐明显。以典型省份为例,2020年底高速公路服务区单桩平均功率为60.2kW,2023年至2024年3月新增充电桩单桩平均功率为148kW,充电设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超充走廊是大功率充电的重点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密集部署超充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高效、快速补能服务的充电网络,解决长途出行中的充电焦虑,提升补能效率。与会嘉宾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试点》项目的规划经验。
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面临潮汐效应难以平衡、土地资源紧张、取电扩容困难、运维成本高以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
针对这些痛点,与会嘉宾提出了相应的重点措施以推动公路沿线的高质量建设。具体包括: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适时投放移动充电设备;升级超充设施,提高翻台率,降低故障率,以此来改善盈利能力并应对潮汐问题;通过光储充一体化改造来提供更稳定的电力保障;采用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运维方式,同时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等。
围绕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报告成果《中国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路径与超充走廊建设研究》将于近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