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汽车加速发展,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功能快速渗透,2023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达到42.4%,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的同时,功能复杂度也在快速升级迭代,以高速/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正在取代传统的L1和L2级辅助驾驶成为车企竞争焦点。
高阶智能驾驶的应用促进了感知零部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纯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的两条技术路线,同时,对新型感知零部件的需求推动了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等新型感知零部件的创新发展。
故国内企业在新型感知零部件领域积极布局,以期在激光雷达领域实现应用领先。但行业仍面临技术、市场、标准、供应链等诸多问题,如何推动新型感知零部件更好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随着智能汽车加速发展,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已成为车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提升汽车产品科技属性的主要载体。作为技术含量和复杂度最高、用户体验提升最明显的智能驾驶更成为新势力车企参与市场竞争的主战场。智能驾驶功能加速迭代与渗透,推动智能感知零部件创新,而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的“眼睛”。
近年我国车企已规模化量产 L2+高速 NOA(领航辅助驾驶)和 L2++城市 NOA,德国和日本车企也已合法量产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驾驶竞争正进入白热化状态。作为智能驾驶核心的感知零部件,当前市场格局和技术路线尚未固化,未来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降本途径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随着中高阶智能驾驶加速落地,车载激光雷达已进入市场化驱动阶段,规模快速扩大、性能快速升级、技术路线逐步收敛。在市场、技术、资本驱动下,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应用取得领先优势。
但车载激光雷达发展仍面临综合成本偏高、数据融合算法难度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低等问题。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普及带来的规模化应用以及技术突破驱动产品成本下降,是激光雷达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4D 毫米波雷达实现了“3D+速度”四个维度的信息感知,在智能驾驶感知功能中具有更高的长尾场景覆盖率、高环境适应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可与激光雷达形成优势互补。
但由于 4D 毫米波雷达存在应用场景偏少、规模化效应不足,适配难度高、点云密度提升较难等问题,中短期市场规模难以扩大。未来 AEB 功能的强制上车以及特定场景自动驾驶车辆应用有望推动 4D 毫米波雷达实现规模化发展。
我国智能驾驶新型感知零部件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为加快产业发展、巩固已有应用优势,建议突破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的关键芯片与算法,支持多种感知技术路线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结合本土应用优势推动车载激光雷达标准制定及国际化推广,鼓励感知零部件企业建立上下游合作生态实现感知零部件的应用驱动、标准引领、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