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又要加税!欧美真的放弃电动车了?

电动汽车年费又要涨了?

5月7日周二,据媒体报道,全球许多国家正在对电动汽车征收新税,因为从内燃机向电动车的转变可能会导致燃料税收下降,从而给政府税收留下高达1100亿美元的缺口。

英国、新西兰、以色列和美国大多数州都在对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进行税收调整和收费,旨在筹集资金,以弥补汽油和柴油消费税的下降。这些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从注册费到基于里程的道路使用费,再到对公共充电点征税等多种形式。

于是,最近那个熟悉的论调又回来了:欧美这是要放弃电动车产业了?不玩了?莫非“阴谋论”坐实了?

1ONE

大概率会征税
先说征税的事。这确实不是啥好事。税收政策出台可能会对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形成压制,从而减缓社会从高排放的油车向低排放电动车的转变速度。

但官方的决心貌似很坚定:

美国能源效率经济委员会(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的交通部主任Rachel Aland表示:“这些政策在政治上并不受欢迎。提高税收很难,但这是必要的。由于内燃机车辆燃油效率的提升,燃油税收已经有所下降。而道路上电动车数量的日益增加,给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到2030年,电动车将减少全球石油消耗量达每日600万桶,而2023年的石油需求为1.02亿桶/天。

IEA的数据显示,去年电动车的普及已导致全球汽油和柴油税收收入损失了约100亿美元,尽管新的电力税收带来了一些收益,但不足以弥补损失。如果不采取有效征税措施,到2035年,如果各国实现其电动化目标,净损失预计将上升至1100亿美元,这将剥夺政府用于道路维护和交通改善的关键资金。

在税收损失中,由于欧洲各国对汽油和柴油征收的税率较美国和中国更高,去年欧洲就占据了全球税收损失的60%。

所以,欧美对电动车征税这事大概率是势在必行了。

2TWO

为何“放缓”?
但这绝对不是欧美电动车产业唯一的坏消息。

早在去年9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将燃油车禁令从2030年实施推迟至2035年。今年2月,拜登政府又计划放宽去年4月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的尾气排放限制规定,该规定旨在促成美国“203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产量的60%,2032年占67%”的目标。

企业方面,从福特、通用到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捷豹路虎等汽车制造商,都在缩减或推迟电动汽车计划。

可以说,近期欧美从政府到企业,在推进新能源战略方面都好像突然失去了热情,由此自然引发不少争议。

但翻阅消息,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外国政府还是车企层面,压根就没有谁正面表示放弃了纯电化或者新能源转型。今年两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接受采访时也称,欧美车企没有回归燃油车,也没有停止(电动汽车业务),“可能是因为不赚钱,所以往后延迟一阵”。因此,说欧美放弃了电动车产业,肯定是危言耸听了。

而且,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大势更不会因此动摇。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综合考虑石油安全,大气污染、产业升级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电动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近日也表示:“当然我们今天也看到一些欧美的汽车巨头陆续宣布推迟电动化的进程,但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我们认为不会发生改变。”他认为,转型就是为了让车更好开、让车更环保,是为了解决复杂的用户场景需求,是必须要解决用户端的问题,实现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所以绝对不会因为某些过程中的一些调整来发生改变。作为世界汽车企业的一部分,中国车企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提供更加优质、更便捷的出行产品。

不过,客观地说,虽然“放弃”不可能,“放缓”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既然总体目标未变,当前欧美电动化步伐放缓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肯定是曾毓群所说的“不赚钱。”例如,福特公司在2023年的财报中显示,电动车的研发占了资本支出的40%,亏损高达47亿美元。即便去年在降价后实现大卖的大众ID.3,官方也表示“每卖出一台要亏超4万元”。其他很多老牌车企也大抵如此。

相比于新能源车的疲软,燃油车的表现却十分突出。去年,丰田汽车利润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大众1700亿。在奔驰去年的业绩报告中,燃油车业绩表现依然健康向上,2023全年营收1532.18亿欧元,净利润高达145.31亿欧元。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00万辆以上。

如此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如何选择,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西方过于激进的新能源汽车目标难以有效指导现实经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在相关补贴、充电桩建设等方面出台更为利好的政策,但在全球经济放缓、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相继爆发的背景下,欧美难以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最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冲击着欧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格局的未来想象。欧美国家面临一个矛盾的现实,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那么客观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市场做大了,但欧美汽车企业的原有优势将削弱甚至被中国汽车企业超过,因而进入一个“战略迷惘”期。

3THREE

对中国车企影响几何?
国外纷纷减缓电动化进程,似乎一下子就变成只有中国还在“孤军奋战”。这或多或少引起国内对于汽车电动化路线的怀疑。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库存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集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诸多新科技为一体的未来产业,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仍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来不断推动发展,这对于行业来说,仍然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也认为,去年中国汽车出海取得了国际化重大的明显的进步,“我们将近500万辆,而且我们中国的车企纷纷在海外建厂,中国汽车的出海,国际化,我看这是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要做好我们出海国际化这一篇大文章。跨国车企做了一些战略也好,战术也罢,一些调整,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要坚持电动和智能的转型,不要动摇,要有战略定力。”

既然外国车企放缓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中国车企完全可以借机进一步扩大自身技术优势,借此扩大中国电车的技术优势。只是不能认为,中国汽车将来要一家独大。就目前而言,从销量上比,虽然国产纯电车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但特斯拉和大众等外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仍然非常能打,如果国内车企要大举进入海外市场,不可避免要与这些外国车企竞争。

而且,中国新能源转型的高歌猛进让欧美倍感压力,《纽约时报》近日评论称,电动汽车的洪流即将到来,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增长速度令人震惊。近日,拜登政府也以所谓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展开调查。分析人士认为,拜登政府将会出台非关税限制措施,避免中国电动汽车冲击美国汽车市场。

总体来看,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依然将维持现有的中美欧+日本的“3+1”格局,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美欧以及日本,只是确实需要警惕美欧国家假借国家安全等名义,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围堵”“封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做好预案。

4FOUR

结语
电动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最佳赛道,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会带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也会为国家能源安全及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更好的保障。

但对于国产车企来说,接下来要走的路并不容易。诸多欧美大厂放缓电动化转型步伐,加码燃油车,也必然对要走出去的国产品牌造成拦截与阻力,今后国产车企海外扩张的难度系数将会增大。围绕新能源汽车所进行的大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大博弈,各方都在极力拉扯。

中国车企能做的,唯有练好内功,积极应对。

(来源:车百智库 )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