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两会以来,跨界造电动汽车的热度持续升温,整个电动汽车行业一时暗潮涌动、山雨欲来。而买壳造车、获取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策略似乎已经十分明显,这个过程中的并购、联合则为电动汽车企业带来了资本层面的机遇。5月11日,和谐汽车宣布收购浙江绿野汽车64.64%股权,现金代价为2.34亿元。和谐汽车出手购得绿野汽车,真正具备了造车能力,预示着布局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实操层面。
三巨头联合造车火速落地
其实,在今年3月23日,和谐汽车就宣布与腾讯及台湾鸿海旗下富士康科技订立框架协议,合作发展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钻石组合成立不足两个月,和谐汽车就已成功收购浙江绿野汽车,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可见这三大巨头联合造电动汽车并非纸上谈兵。
据了解,自2014年起,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就动作频频。2014年3月,北汽宣布与富士康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制造全新一代动力电池及其系统;6月18日,富士康与北汽合资成立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9月,祖籍山西的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太原出席第二届晋商大会时,宣称将在山西投资超过50亿元,利用山西丰富的能源资源,大举进军电动车产业。
此外,郭台铭也在四处寻找进入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平台。亦曾在2014年的12月初,带领专家团队前往河南三门峡市的速达电动汽车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并达成合作意向。
可最终富士康却把钱先投给与特斯拉关系更为密切的和谐汽车身上。2014年12月12日,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已成为和谐汽车的第二大股东,首批注资达6.09亿港元,仅隔半月之后,鸿海集团又一次对和谐汽车进行增资,将持股比例扩大至15%,而此时则正是和谐汽车洽购绿野汽车结果出炉的前夜。
尽管富士康没有电动汽车生产经验甚至连生产汽车的资质也没有,但郭台铭并不在乎这一点。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因为,郭台铭对特斯拉的觊觎是众人皆知。作为世界“第一代工工厂”,早在5年前,鸿海集团已为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供应零部件。这也促使鸿海集团更积极地在电动汽车领域布局多年,在汽车模具、线束、电池等领域已经取得成果。
据媒体此前报道,和谐汽车与富士康、腾讯联合投资40亿元用作未来两年发展高端汽车业务。如此“造车”组合究竟能造出什么样的电动汽车?据了解,在设计方面,将与世界最著名的汽车设计院-意大利宾尼法利纳合作,设计智能互联网电动汽车。预计一至两年后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新厂房将落成,产品则定价为30万~35万元,到2018年可以大批量生产。
记者了解到,三方将在郑州展开合作方案,以腾讯的互联网行业平台,配合鸿海电子设备的生产技术,以及和谐汽车在高端汽车营销及服务的优势,可谓天衣无缝。而和谐汽车为进军电动汽车业务,日前已宣布建议改名为中国和谐新能源汽车控股,为未来大举投资智能电动车正名。事实上,和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的偏爱早在2014年的中报中便有所传递。和谐汽车董事会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科技智能化电动汽车的出现是传统汽车工业的一场变革,传统的以发动机为核心的零配件将被大幅淘汰,汽车制造将更加简约,同时,运用互联网营销模式,未来行业前景广阔。
“壳资源”能否满足高端野心?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腾讯、和谐汽车和富士康这三家合作造电动汽车,短时间内很难落地,因为这三家既没有生产汽车的经验,也没有汽车生产资质。而此次收购绿野汽车就真的能完成“三巨头”的造车目标吗?
和谐汽车虽不曾造车,但却与特斯拉电动汽车在中国就售后维修、充电等方面开展了战略合作,这为它打入电动汽车领域提供基础。和谐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绿野汽车后,将可利用绿野汽车制造汽车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为公司建立一个进入汽车制造行业的平台,让公司直接进入具有庞大潜力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业务。此外,还可将公司业务扩充至汽车制造行业,为公司在向客户提供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所累积的广泛网络及经验的基础上提供纵向补充。
那么绿野究竟是一家怎样的汽车公司?是否能够满足三巨头造高端电动汽车的野心?
事实上,作为三巨头“造车”计划的“壳资源”,绿野汽车已经规划的电动汽车有6款。2014年9月19日,第一款纯电动SUV 绿野e-X5在杭州国际新能源汽车展上市,三款配置车型售价分别为经济型6.18万元、舒适型6.58万元、豪华型6.98万元。如果单从绿野此前所推出的车型价格来看,其与三巨头30万~35万元的目标车型相差甚远。
另外,绿野汽车是否具备制造国家主推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据公开资料显示,浙江绿野汽车成立于2010年6月,是国内一家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从事汽车及汽车零件的制造及销售。但记者查询绿野的官网时,并没有发现他们提供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相关的内容,只查询到了“汽车车身系统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这项资质。
不过,作为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和谐汽车,在这次收购上的意图很明显。而绿野在汽车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或许是这次三方合作能最终落地的重要环节。资料显示,绿野汽车规划总投资28亿元,计划建成国内大型汽车零部件及ODM(贴牌生产)整车生产基地。一期投资13.5亿元,建设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电动汽车相关零部件生产车间,已与11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华晨汽车、江淮汽车等在内的7家国内外整车厂商合作。
单打独斗难“入行”
事实上,各行各业能够跨界进入电动汽车行业,与《新建电动车企规定》 开放纯电动汽车准入制度有关。新规鼓励跨界造车,但同时也对新建投资项目申请企业制定了详细资质规定,基本宣布互无资质企业很难甩手单干。因此,和谐收购绿野的买壳造车模式应运而生。
为求得一纸资质,除了买壳造车模式外,大部分新进企业选择了联合造车的路子,联合的对象是有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3月10日,百度李彦宏向媒体透露,百度将在年内推出无人汽车,并且也会与第三方汽车厂商合作;3月12日,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协议,双方将各出资约5亿元,成立互联网汽车研发合资公司;3月23日,北京汽车与乐视控股在香港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互联网智能汽车生态系统。
新规放开新能源汽车准入机制之后,互联网企业热情满满。对于阿里巴巴、百度、乐视之类互联网巨头,投资的事情基本不差钱。不过,汽车行业投资毕竟巨大,进入者鱼龙混杂,势必会增加市场风险。因而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新进企业必须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同时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
就目前现状来说,新进企业单独符合要求的凤毛麟角。同时,出于抢占先机的考虑,也不太可能出现某家企业闭关自修,以求符合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见稿是变相鼓励新进企业与现有车企联手合作,一来强强联合,降低准入门槛,二来规避单干可能出现的较大风险。从目前现状来看,政策效果显著。
来源:新能源汽车EV
,1,0,0,12,2015-06-03 00:15:00.000,311,,2015-06-01 07:40:10.000,311,0,1900-01-01 00:00:00.000,2015-06-03 00:15:00.000,1900-01-01 00:00:00.000,"{"image_intro":"","float_intro":"","image_intro_alt":"","image_intro_caption":"","image_fulltext":"","float_fulltext":"","image_fulltext_alt":"","image_fulltext_ca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