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研究院围绕“加快新一代技术在汽车绿色智造发展”主题在上海嘉定举办高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及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S100)联合承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出席主持会议并做总结发言。
本次会议邀请了30余位来自行业机构、主机厂、零部件及解决方案服务商、投资机构相关企业代表出席,包括长三角智能制造协会、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大连金普新区汽车零部件协会等组织机构,北京汽车新能源、江淮汽车、华晨宝马、蔚来汽车等主机厂,李尔、西门子、京东科技、上海特格高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东风设计研究院、微亿智造、麦格纳、亚马逊云、德国莱茵、富士康、湖北车百链公司等零部件及解决方案服务商,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资机构。
师建华副秘书长提出,汽车制造是保障汽车产品一致性的基础支撑,也是产品品质和技术稳定的重要保障。汽车行业在产品端不断向绿色化、智能化和新技术方向发展,制造侧也应同步推进高质量创新。下一步百人会将围绕绿色智造的新技术应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行业在绿色智造领域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互相探讨及共创。
会议聚焦“新一代技术在汽车绿色智造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加快汽车制造新技术发展的路径”两个方面展开交流研讨。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共识。随着使用端逐渐新能源化,制造端将成为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各国也将碳中和管理体系提上议程,未来将逐步形成国际贸易碳壁垒。对此,企业正积极完善制造侧绿色发展战略和措施。
市场端竞争激烈对制造端及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新车型快速上市成为抢占细分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回应新车型推陈出新和研发迭代的“两快”发展需求,汽车制造侧也需要实现敏捷制造。如何缩短新车型、新技术及工艺转换的投产周期,供应商如何早期参与到制造侧的迭代中,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生产体系和模式尤为重要。
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机械制造向电子产品制造转型。一方面,精益制造对制造持续优化改善,另一方面,线束、代码量、检查项远大于以往机械制造,如何构建质检体系和制造模式,成为行业亟需探讨的问题。
从产品到制造体系的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除了在车间使用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加购绿电和启动循环经济外,产品材料结构创新、产品端减少制造环节、数字化精细管理及优化也一直是企业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同时,绿色供应链也是发展关键。
虚拟仿真进入汽车制造,从以虚映实向以虚预实演进。虚拟仿真在研发和制造间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车企、零部件商通过前期对真实场景模拟,达成一次性现场安装,避免现场反复修正而带来的重复工作和成本负担,在全要素映射的基础上,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效运营。
AI和具身智能融入汽车制造环节。生产过程中已经融入AI质检,并深入到具体工艺、仓库管理等环节中。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也通过AI建立跨部门的融合知识库,应对当前发展太快,而传统知识库整合效率低、传承难等难题。
各车企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形机器人更好应用到汽车制造环节,当前仍以搬运、简单重复工作为主,未来2-3年有望通过多样化的具身形态,在制造端实现稳定、高效运行。
适应市场变化探索新生产模式。首先,单一爆款车型的大规模制造,对生产组织相对简单,设备柔性要求低,但是节拍和效率极高。其次是基于平台化车型的完全或批量混线生产,已经可以应对市场相对多样的需求,但相较于前者生产组织、供应链、设备柔性要求较高。再次,对于多平台车型的混线生产,特别是在国内本土品牌成长过程中、产品和市场不确定,以及商用车、专用车甚至工程车中很常见,对设备柔性要求极高。最后是完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产,同时,汽车制造也从过往的以纵向制造串行方式向并行的模块组装作业转变。
以车企为链主,围绕制造场景,打造共创生态。新技术一次性导入沉没成本高且稳定性不足,很难计算收益,需要车企联合各方服务商及产学研机构,围绕发展中的难点实现优势互补,打通以往商业利益壁垒,实现技术共创、标准共创、风险共担,乃至利益共享。
长期建设人才梯队。围绕“新技术+制造”,尤其是AI、具身智能、虚拟仿真等新兴领域,既懂新技术又理解汽车制造业务的人才更为稀缺,需加强跨行业协作、产学培养等方面,完成人才梯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