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圆满举办。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汇聚了来自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的中坚力量,围绕产业热点展开深入探讨,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交流成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与崭新思路。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有关部门、学术界、企业的百余位发言嘉宾,共同剖析行业趋势、技术创新及政策动向。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秦海翔,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盛秋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刘杨等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为产业发展锚定政策方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娄永琪,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等几十位行业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和趋势等问题发表观点和建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副秘书长师建华,副秘书长徐尔曼等出席论坛并分别主持不同会议讨论。
一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碧磊,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尤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江淮汽车总经理李明,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CEO卢放,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陶琳,日产汽车公司执行官、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赫埈,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鹏,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条円,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长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 CEO范现军,DeepWay深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万钧,长城汽车CTO吴会肖,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赵昱辉等整车企业高层,共同分享行业前沿动态与商业实践。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宁德时代CTO高焕,华为公司董事、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侯金龙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单记章,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ADI全球副总裁Yasmine king,博格华纳电驱事业部亚洲区首席技术官许向东,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汽车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曹彦飞,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等来自供应链企业的高层代表,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精彩实践、发展思考与最新成果。
本次论坛精心设置 1 场高层论坛、1 场国际论坛、1 场理事研讨会、1 场全球政策圆桌会以及 12 场主题论坛,吸引了 5000 余人现场参会。
3月29日全天的高层论坛围绕“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剖析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政策路径。3月28日的国际论坛以“加速推进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与合作共赢”为主题,与会嘉宾就新形势下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目标与发展战略展开研讨,助力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同期举办的理事研讨会、全球政策圆桌会及12场涵盖车路云一体化发展、AI 汽车、聚合智能、动力电池、商用车等前沿领域的主题论坛,均聚焦行业高关注度与前瞻性议题,为行业提供了多维度的思想碰撞平台。
论坛同期,发布了海量研究成果,包含14 项研究课题、40 余份研报等,为参会者提供深度行业洞察。
期间,《车路城协同发展报告及标杆案例》重磅发布,预测2025年将是“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期,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此外,车百智库课题组撰写的《技术同源、底层相通、应用融合——聚合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4)》也在论坛期间正式发布。同时,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 100)宣告成立,致力于通过技术共享、场景融合与生态共建,推动智能汽车、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三大产业进入更紧密的协同发展阶段。
除丰富的会议内容外,新产品、新技术的展览展示同样精彩纷呈,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智成果展、核心零部件展示等。今年,还新增印记中国新能源汽车大众篆刻作品微展览、智行无界·CMF创新展等活动,为参会者提供了全面的行业洞察和沉浸式体验。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智成果展,集中展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参展企业包括吉利汽车、赛力斯、蔚来、理想、远程、宝马、大众、东风、极氪、小鹏、长城、东风柳汽、小米、奔驰、长安、深蓝、阿维塔、现代、奇瑞、比亚迪、领克、DeepWay、奥动、京能、诺贝丽斯、智加等。
核心零部件展,聚焦汽车核心零部件,展现汽车产业的 “内核” 实力,参展企业有联通智网、飞书、中移上研院、地平线、黑芝麻、阿里云、京东汽车、曼胡默尔、英飞凌、亚马逊云、MOMENTA、知行科技、ADI、巨湾技研、途虎养车、纳芯微、庞贝捷、千寻位置、天马微电子、平安财险、格罗方德、万集科技、为旌科技、容百科技、元戎启行、立中集团、欣旺达、神州数码、轻舟智航、面壁智能、博格华纳、奕斯伟计算、卓驭、瑞声科技等,它们的技术和产品是推动汽车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印记中国新能源汽车——大众篆刻作品微展览”采用“中国印”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故事。10枚行业印章记录了产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关键词,而26枚品牌印章则展现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深耕中国的全球零部件龙头以及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行业组织。
智行无界·CMF创新展,由上海智慧出行设计谷与科美CMF创研中心合作成立的设计星所策划呈现。以“创新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为核心,在汽车设计论坛同期设置三大展区:东方传统文化展区、智能表面AI展区以及环保展区,全面呈现CMF设计在汽车产业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为行业提供设计灵感。
今年的论坛不仅线下参会阵容强大,线上影响力同样强劲。据统计,超过4300万人次通过各媒体平台在线收看了本次论坛的会议和同期展览直播。此外,论坛邀请了超过120家央级、财经、汽车、科技领域的主流媒体对论坛研讨成果做现场报道。截止目前,论坛相关报道累计已超过25000条。
论坛期间,多位主管部门领导就政策方向发表讲话,涵盖了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推广,再到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生态优化等多个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强调,下一步重点将是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要继续以深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来构建云端计算平台,使云端计算平台与车端实现协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备表示,国家发改委将着力夯实新能源汽车技术基础,支持企业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系统、底盘车身、智能驾驶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固态电池研发攻关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试点,提升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的供给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行业和企业应重点把握好四个转变: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转变;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底层技术创新转变;从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从单纯出售产品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转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秦海翔谈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编制了国家标准、城市道路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不断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中的应用场景。
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盛秋平在谈到2025年工作部署时表示,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汽车消费季、汽车文化节、“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等活动,加快推动适销对路新能源车型,努力填补县乡地区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短板。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指出,国务院国资委将坚定不移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启动实施“央企产业焕新-新能源汽车布局发展行动方案”,另一方面,优化出资人政策供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车桩产业的协同,但由于充电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整体上仍然存在同质化和低价内卷的现象,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健康的行业生态。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需求牵引的全面市场化阶段,推动油电转换迫在眉睫。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推进燃油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的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可通过对燃油车企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资产收购等方式实现。
“我国汽车智能化发展速度超出了行业预期,2024年上半年L2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未来几年,新售出的乘用车中基础智能化功能有望全面普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要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要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维护维修、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的对接;同步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服务支撑体系。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百人会理事会暨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预测,2030年或进入中国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今后十到三十年,将催生五个十万亿级的大产业,分别是:新能源基础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交通全面电动化产业、智慧与零碳能源产业、绿色氢能产业。
“当前汽车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汽车供应链的合作基础不易改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全球供应链合作共生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块化的产业集聚并未改变全球汽车供应链共融共生的发展态势。因此,共同建设互融共生的供应链体系是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的重要基础。
“单车智能是智能交通的基础,但存在局限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车路云协同的关键在于数据。不过当前世界现有的算力水平难以满足智能交通的需求。对此,邬贺铨提出了多项建议,涉及数据处理、智能体应用、网络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我认为,低空经济真正的目标是生产出人人都能用的无人飞行器和家家都能享的无人飞行服务。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飞行汽车和无人机两手抓。”北京大学教授程承旗表示,“我期待地面汽车和空中飞行器融为一体、彻底改变生活的未来出行新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锂电主导、氢能蓄势”的格局。燃料电池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在商用车领域具有突出优势。
这些观点不仅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汽车智能化的变革速度正在加快。”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直言,在过去人们通常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但从今年起,高阶智驾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电动化、智能化、AI的浪潮正在将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推向深水区,从过去整车出口到海外研发、海外制造,奇瑞真正融入全球大环境当中去,真正和全球的同行进行深度融合协同。
今年有关AI、低空经济的内容被更频繁、广泛地提及,成为仅次于“智能化”的高频词。
“汽车未来会成为可进化的智能的汽车机器人。”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认为,随着飞行汽车、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发展,相关法规标准也亟待完善。
“没有智驾能力就没有参与未来竞争的入场券。”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认为,当下立体出行正逐步打破传统产业生态边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备受关注,它们与智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互通、供应链共享、生产工艺复用,融合趋势下正形成海陆空一体化新生态,有望释放超过10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强调,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空中阁楼。只有构建坚实的智能化、AI人工智能技术底座,才能让智能“安全平权”照亮每一段旅程。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也非常看好未来10 - 20年低空飞行市场的发展前景。他预测飞行汽车市场在未来20年可能会达到2万亿美金。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则表示将投入600亿元资金用于研发投入、管理经营以及换电网络和充电桩建设,并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换电网络,包括3206座换电站,提供了接近7000万次的换电服务,充电服务也已超过2500万次。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重点介绍了理想的开源操作系统星环OS系统。“理想会比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商更懂得如何去做大型软件,又比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更懂得怎么去造一辆车。”他还提出未来将布局三类机器人:L4级自动驾驶空间机器人、增强人类能力的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透露,五年前,小米决定五年内投入1000 亿用于技术研发,从财报数据来看,已投入约1050亿,预计今年投入将超300亿。他呼吁同行共享资源、统一标准,打造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在深入研究商用车场景后表示:“经过对商用车场景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鉴于商用车场景和工况更为复杂,唯有通过混动技术,或是当前醇与电相结合的模式,才能有效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水平的提升。”
DeepWay深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万钧进一步谈到,新能源智能重卡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市场规模超5000亿,全球市场更是高达1 - 2万亿。但发展之路仍有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成本问题。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指出,智能驾驶终将成为像安全带、ABS一样的汽车标配功能。未来汽车智能体将像人类大脑一样,具备实时响应、情绪感知和理性分析的三层架构,从而实现无缝衔接的智能化体验。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指出,AI的产品逻辑跟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逻辑有巨大的不同,它不再以用户和流量为中心,而是要超越人类水平。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价值点,但是很难差异化,对所有人都是非常标准化的功能,从A到B足够安全、足够舒适、足够便捷。
宁德时代CTO高焕坦言,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消费者面临动力电池售后的困局,如过快衰竭、维修困难、更换电池难等。同时,电池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关注与担忧。而将车和电池进行价值分离,由电池银行持有电池资产,相应用户售后体验相信会大大提升。
华为公司董事、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侯金龙认为夯实电动化很重要,各级政府应加快“超充一张网”规划,统筹土地和电力保障,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交能融合型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打造“公路沿线交能融合型超充绿廊;推动重卡全面电动化,实现物流行业大规模降本减碳。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提出,DeepSeek等大模型的出现,使各行业对算力的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去年12月底阿里云摸排了全球车企算力情况,结果显示,特斯拉一家的算力几乎与国内主要从事自动驾驶的OEM主机厂算力总和相当。这意味着特斯拉拥有更多冗余算力,具备创新与试错的机会。
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如用户决策过程艰难;售后优质维修和保养服务短缺;54% 的用户对补贴政策和申请流程不够了解。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及供应链、金融、保险等能力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效率,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半固态电池技术哪个最领先?应该是我们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星宝指出,但全固态电池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谈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发展方向,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认为大圆柱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优解。“大圆柱电池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重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刘杨建议开放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带动上下游企业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构建绿色产业链与供应链;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加快核算标准研制与基础数据支撑,助力碳足迹核算认证。
聚焦亚太市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交通运输处长Katrin Luger表示,亚太地区在气候相关的可持续发展上表现欠佳,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自然系统脆弱性不断加剧等原因所致。“如果不实现交通领域脱碳,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气候行动。”
“欧洲国家在电动化转型上情况各异。”Agora德国交通转型智库执行主任Christian Hochfeld表示欧洲各国需推动近零碳中和,加强产业链转型,增加电动车需求,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欢迎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
对于泰国的电动汽车发展愿景,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Yossapong Laoonual表示,我们希望到2030年,总汽车产量中30%为零排放汽车,新车销售中50%为电动车,全国建成12000个直流快速充电桩。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快速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下一阶段行业增长应侧重市场驱动,由消费者偏好、良性竞争以及技术突破将决定未来发展方向。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我们有责任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我们深信,健康的行业环境应基于三个关键追求之上:一是追求互利合作,摒弃零和竞争;二是追求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三是共同努力探索新的、最佳解决方案。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坦言,对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持乐观态度,但对2026年的车市有些担忧。“主机厂在海外设厂落地后,国内生产用于出口的量可能会下降;另外,刺激政策能否延续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他呼吁更加强劲的“内需拉动”作为中长期发展的支点。
百人会论坛2025不仅是一次行业盛会,更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风向标”。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电动化推进到智能化布局,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从政策治理到国际协作,百人会将继续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汇聚全球产业力量,助力汽车产业驶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