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围绕“加快构建低空经济发展生态圈”主题在北京举办座谈会。本次会议邀请到了近30位来自政府部门、国家智库、规划及研究单位、金融机构、相关企业代表出席,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委会等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国家级智库机构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北京理工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等规划及研究单位,中金资本、北京简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代表,千寻位置、北斗伏羲、沃飞长空等企业代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出席会议并做总结讲话。他提出,百人会将围绕车、机、人、船、仓不同领域但技术同源的技术底座,积极开展跨产业、跨上下游的深度协同工作,集中力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大力推动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同时,百人会还将发挥智库平台作用,联合各方力量着力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策、运营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场景挖掘等一系列问题,以推动低空场景实现商业化发展。
会议聚焦“地方政府如何构建低空管理运营体系”、“如何利用好汽车和通用航空等多产业的通用零部件和技术构建新产业链”、“培育低空商业应用场景”三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构建地方低空精细安全运营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标准统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首先,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至关重要。建议加快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晰路线图,同时建立起军地民三方协同的空域动态分配机制,有序推动和固化企业进入地方非管制空域运行的流程。并借助数字资产、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低空资源的高效统筹配置。通过通导监、气象预测、低空智联网、安防技术、云芯一体、电子围栏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对“黑飞”行为进行精准监控,对飞手实施有效管理,有力保障低空管理运营的高效与安全。
其次,应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规则和管控平台标准。当前各城市间通导监平台的标准不一、技术路线各异,并且与北斗、安全监控系统尚未实现有效打通,导致技术和数字空域碎片化,不利于低空领域的规模化发展。应将企业运营应用中的技术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同时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国内外标准研究制订。
最后,应加快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方面,应围绕飞行器所依托的应用场景,加快规划和建设支撑低空飞行器飞行的通导监、卫星和5G-A等基础设施,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可靠的运行保障,拓展其应用范围和服务能力。起降点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通航机场和起降点,适当新建基础设施,并细化分类和明确收益分配,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促进低空产业的商业化发展。
产业协同方面,借助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产业基础,形成共通技术底座,如电池、芯片、碳纤维材料、人工智能等,加快降低低空飞行器成本。同时,借助第三方检测,缩短适航审定流程。
进一步挖掘地面与低空相结合的刚需高频场景。通过搭建聚合型智能产业平台、成立空路云一体化等跨行业联盟,融合航空器安全适航、汽车生产制造、互联网平台运营等多方面优势资源,加强产业间协同作用,推动共线生产等模式创新,加快低空产业由创新技术向产业转化的进程。
产业链和集群方面,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路径,避免产业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比如,研发人才聚集地可以打造低空研发创新高地,制造业较强的地区可聚焦低空飞行器整机或零部件制造。此外,部分城市还可以探索低空场景培育、检测认证基地、飞行服务、维修保养等产业链环节。
数据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空域信息反哺算法优化与场景设计。另一方面,打通低空产业链中的人、财、物、金融等数据流,催生新价值和新产业,并逐步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实现对整体国民经济的有力带动。
人才方面,当前缺少有经验的操作员,需要校企联合培养研发、维修保养、飞手或飞行员等方面的人才。
围绕刚需场景,遵循从载物到载人的发展路线。当前,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政府补贴或社会治理领域,与汽车行业的成熟市场消费习惯相比,低空经济的商业场景仍在探索中。过去通用航空中航空器成本高且部分市场被无人机替代,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亟须变革。因此,应围绕国内刚需的物流运输、精准农业灌溉、应急救援(医疗、火灾)等完善低空应用体系建设,探索完善以机场为中心融合大中小交通工具的场景,形成城市间交通枢纽的联动,同时可以通过直升机优先跑通低空出行场景,未来逐步向eVTOL过渡,最终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完善低空经济投融资体系。当前单一性产品融资模式已经成熟,但仍有必要探索系统性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模式,明确实施细节和实施主体,构建适应性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打造符合各类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同时带动应用场景与产业运营融合,有序引导民营资本投入,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低空经济应与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可与“美丽中国”“智慧城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安全韧性城市”等目标有机结合。比如,将起降点建设与楼宇改造统筹规划,并在综合农文旅、高速服务区等场景中融入低空经济元素。同时应将低空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纳入全球可持续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和发挥地面与低空的协同价值,切实提升社会公共治理水平,为城市和乡村的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低空经济与城市及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