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的“核心关键点“——无人驾驶。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的主要原因是,用户“打电话+发短信“的需求转向“上网+娱乐“。而当前汽车的发展状态是,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被“开车“占据,安全性原因导致驾驶员不被允许上网和过多娱乐。换言之,汽车当前的主要功能依然是把人“从A地运到B地“,而非“上网+娱乐“。因此,在无人驾驶技术相对成熟之前,互联网公司造车仍不具备颠覆传统公司的胜算。伴随技术进步和时间推移,无人驾驶技术必将成为未来方向。一旦进入“无人驾驶阶段“,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优势就会显露出来,或者说,汽车产品可能进入新一轮革命期。因此,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的汽车制造巨头,都在积极努力备战“无人驾驶“。
难道造车变得更容易了?为什么会出现新一轮造车热潮?原因在于客户需求+新能源汽车技术。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应用还远不成熟,但司机依然存在上网和娱乐的需求和意愿,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公司擅长的。另外,新能源技术简化了车身结构,使外行造车成为可能。
新能源汽车真的是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万能解药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造车难度不小。我们认为:从当前技术进展来看,难度依然很大。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技术难点转移,但难度系数并未下降。传统汽车PK的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技术,而新能源汽车PK的是电池技术和成本。车用场景不同于电脑和手机,充电的便利性不足,也就需要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电池及其成本控制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关键点;并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度依然偏低,扣除补贴和牌照因素,多数锂电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吸引力并不大。新能源技术点燃了互联网公司造车的希望之火,但如果没有对电池技术的突破,互联网汽车仍需时日。
谁能笑傲江湖?最后的英雄必然兼具制造业基因+极具互联网精神。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汽车都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亦期待着行业的变革。从参与方看,传统汽车制造公司转型和互联网公司进入两种方式可能长期并行。
我们认为,最终能够在“互联网汽车“领域获得成功的公司,需要具备如下特征:
有良好的制造业基因,汽车产业链长、产品生命周期久,制造业基础对于造车非常重要;极具互联网精神,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对产品形成快速迭代。
传统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如具备上述两种特点,均有可能取得成功。在“互联网汽车“的道路上,互联网公司和传统汽车巨头很可能是竞合(竞争+合作)关系,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具备制造业基因,单纯依赖代工,其对产品质量和制造业的话语权会显著削弱,成功率亦显著下降。我们更看好如下两类公司:
A积极转型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主动拥抱储备互联网技术,更多倾听消费者。
B具备一定制造业基因,充分了解消费者,且具备高速技术迭代能力。
此外,风险因素有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受制于原有体制;跨界融合不达预期等。
来源:上海证券报
,1,0,0,12,2015-04-06 00:00:00.000,311,,2015-04-06 13:19:42.000,311,0,1900-01-01 00:00:00.000,2015-04-06 00:00:00.000,1900-01-01 00:00:00.000,"{"image_intro":"/images/news/20150403/huxiao.jpg","float_intro":"","image_intro_alt":"","image_intro_caption":"","image_fulltext":"","float_fulltext":"","image_fulltext_alt":"","image_fulltext_ca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