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5)论坛在京成功召开!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高层论坛发表了演讲,以下是他的报告发言原文,略有编辑节选。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深度变革与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电动化和智能化是这场变革的两大核心要点。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几点认识与思考,以供讨论。
在汽车变革上半场的电动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布局、换道先行。2009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1 年,在部分国内外人士仍持怀疑观望态度时,我国果断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经过多年实践验证,我们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切实可行,政策实施的时机把握恰当。至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之一,汽车产业的颠覆性变革来临之际,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跻身世界前列,充分彰显了我国科技与制造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在政府补贴全面退出的背景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成功突破千万辆,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步入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阶段。这一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为进一步夯实和巩固这一基础,我们必须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采取以下举措:
其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持续强化顶层规划指引,稳定生产与消费等各方面的预期。
其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尤其要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步伐。
其三,持续完善充电设施、金融保险、维护维修、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服务体系。
其四,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清洁能源的对接,切实发挥电动汽车在碳减排方面的作用。
其五,同步构建完善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的服务支撑体系。
汽车变革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事实上,我国汽车智能化的发展速度远超行业预期。2024年上半年,我国L2 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55%。预计未来几年,基础智能化功能将在新售出的乘用车中全面普及。可以说,汽车产品的科技性与智能属性已经越来越强。
进入这一发展阶段,新一代通信技术、消费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愈发深入,边界逐渐模糊。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 AI 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以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汽车产品加速智能化,汽车产品、企业及产业正被 AI 重新定义,AI 驱动将成为未来车企的底层竞争力。
然而,“隔行如隔山”,面对如此大跨度的高新技术群,汽车制造企业独行单干将面临诸多困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目前,全球各大车企、零部件企业、科技公司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智能化装置。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支点以及竞争焦点正逐步向智能化转移。
为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发展,我们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针对更高级别智能驾驶,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与标准法规。
2、我国在网联化、智能化方面具备良好技术基础与较强产业化实力,应打破不同行业、主体间的界限,构建跨界融合的新生态。
3、大力推动芯片及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的形成,完善数据、算力、路侧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