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推动智能汽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高端研讨会在溧阳成功举办。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上检智联、北汽集团、宝马(中国)、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引望智能技术、TÜV 北德、TÜV 南德、德国FKA、中德智研、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法雷奥、恩智浦、地平线、星尘数据等单位的50余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上海汽检副总经理苍学俊主持会议,溧阳市委常委、江苏省溧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威出席活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主持会议
上海汽检副总经理苍学俊主持会议
溧阳市委常委、江苏省溧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威出席活动
朱威主任在活动中提到,溧阳凭借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天然禀赋的生态资源和千亿级动力电池及绿色储能产业集群的扎实基础,成功吸引了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企业100余家。溧阳高新区将坚持前瞻布局,联合上海汽检在溧阳打造全面服务于企业研发、测试验证及认证的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形成产创融合、场景牵引、示范引领的良好生态。完善智能网联前沿技术创新和相关标准,全力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下半场”。
会上,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汽车出海相关政策解读”、“全球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全球共同互认的国际标准设计和协同”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指出,我国已形成规模、技术和全产业链优势,但需应对技术壁垒、品牌认知及本地化服务等挑战,建议以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和跨界合作推动生态化发展。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通过数据表示,虽受欧盟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但依托欧洲、亚洲及俄罗斯等多元化市场布局支撑长期稳定,建议加速新兴市场拓展与区域产业链协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张智明则强调需突破欧美高关税(美国100%、欧盟35.3%反补贴税)、碳壁垒(欧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要求)及标准差异等障碍,提出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全产业链出海(建产业园、本地化配套)、区块链碳管理及绿电技术应用等系统性方案,结合政策金融支持实现全球引领。
来自北汽集团、宝马(中国)、引望智能技术、恩智浦等企业的代表,与德国FKA、TÜV北德等国际机构围绕“标准互认”“数据合规”“售后体系本地化”展开讨论。多数嘉宾认为,建立跨区域研发中心、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及文化机构深度绑定,是打破品牌认知壁垒、规避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路径。
上汽创新研发总院、中德智研、TÜV南德、上检智联、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理想汽车、蔚来汽车、法雷奥等企业专家围绕全球共同互认的国际标准设计和协同展开深度探讨。大家指出 “合规≠体验优”的矛盾,强调需从“应试认证”转向体系化标准共建,结合欧洲驾驶文化适配隐性规则,并建议建立“动态认证机制”应对技术迭代,规划国内资源探索“前置认证模式”。如正在建设的常州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已联合多方布局拓展国际场景适应性验证资源,以支撑企业产品出海的本地研发。企业则呼吁建立“跨国场景数据库”和“分层技术开放”,在核心算法保密基础上共享接口标准,将中国绿电技术、区块链碳管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动测试互认与本地化标准融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当前产业正经历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大技术变革,头部格局初定,新玩家门槛陡增。未来3-5年需突破智能操作系统、芯片等核心技术,并依托开源大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降低数据依赖,推动国产芯片自主化。国际化方面,百人会将协同行业搭建“出海综合服务平台”,助力破解认证壁垒,将中国绿电技术、区块链碳管理融入全球标准体系,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规则共建”。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跟随者”转向“领跑者”,唯有以智能技术为矛、国际标准为盾,方能实现从规模领先到全球规则引领的跨越式跃升。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产业链优势,以溧阳为代表的各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展将加速区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协同,成为智能化与国际化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