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350亿元规模,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迎爆发
2025-02-18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24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旨在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行为,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态势。在2025年初的各地两会中,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多位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再次凸显其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月7日,车百智库发布最新调研报告《破解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难的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或将超过 350亿元。动力电池退役规模的扩大推动锂电回收产业崛起,发展前景广阔。


01
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助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持续完善,执行效力不断提升。2015年以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配套措施,由国务院主导发布。2015年后,工信部牵头制定了多项专项政策,如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等,逐步加强行业管理。随着回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等多部门也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提升了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规范性。


鉴于动力电池回收链条长、环节多、涉及部门广,亟需更高层级立法支持。2024年11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务院条例研究正式启动,围绕立法关键问题和研究计划等进行深入讨论。随着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立法工作的稳步推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有望在制度保障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02
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规范作用日益增强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加速完善,逐步覆盖回收利用各个环节。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发布10余项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国家标准,涵盖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四大方面。其中,2024年5月发布的GB/T 44132-2024《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涉及术语定义、回收利用原则、基本要求、回收要求和综合利用要求等内容,为系列标准使用者提供总体指导;2024年9月发布的GB/T 32151.46-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46部分:废弃电池处理处置企业》,作为国内首个针对电池回收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将有力推动电池回收产业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方向发展;2024年12月发布的GB/T 45203-2024《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对黑粉产品的化学组分等指标参数进行规范,保障产品质量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有助于推动合规贸易与进口。


03
多元化回收网络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多方协同加速畅通回收渠道。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总数已超过1.5万个,较2022年增长约27%。其中,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主体,基于现有售后服务渠道(如汽车经销点、汽修点等)部署回收网络是主要方式,排名前十的网点布局企业均为汽车生产企业,合计占比达35.9%。与此同时,以格林美、华友循环等为代表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也积极参与网点建设,推动形成“重点区域集中贮存+周边地区网状收集”的回收网络格局。


此外,第三方行业机构探索建设“互联网+回收”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回收模式,进一步提升回收效率。如长沙矿冶研究院上线的锂汇通动力电池回收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引导、线下网点与物流优化支撑,提供“废旧电池残值评价-交易-检测分级-破碎加工-物流优化配送-数据服务”的一站式电池收集服务。


目前,电动汽车推广活跃地区和动力电池产业链集聚区,是回收网点的主要分布区域,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这五省网点数量合计约占全国的37.5%。

图片


04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正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动力电池回收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局,截至2023年底,全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已超过10万家。然而,由于投资扩张速度偏快、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回收产能利用率偏低,尤其是梯次利用企业,调研显示许多已处于停产状态。


为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工信部自2018年以来已发布五批共148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以下简称“白名单”)。随着白名单制度趋严、行业准入门槛提升以及监管力度加强,预计行业淘汰赛将加剧,拥有回收资质、专业技术和完善回收渠道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如格林美构建“2+N+2”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体系,2024年上半年回收动力电池1.63万吨,同比增长36.7%,占全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的10%以上。此外,2024年10月成立的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专注资源循环利用,并计划设立与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相关的专业子公司,有望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05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与应用的持续探索与创新




国内梯次利用研究不断深入,整体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梯次利用通过充分挖掘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因寿命长、安全性高,更适用于梯次利用。根据电池状态和应用场景综合评估,梯次利用主要分为整包利用和拆解重组两种方案。


目前,梯次电池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在基站备电领域,梯次磷酸铁锂电池因体积小、使用效率高,已部分替代铅酸电池。如截至2021年底,中国铁塔公司已在约50万个基站部署梯次电池,总量达3GWh。在储能领域,由于技术和安全性仍需提升,梯次电池应用主要以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为主。如2024年11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华友能源合作开展“光储充”一体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项目。整体来看,国内梯次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商业模式。


再生利用技术聚焦正极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快。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关键在于资源高效回收,其中正极材料因含有锂、钴、镍等有价金属,是当前研究和产业布局的重点。正极材料再生利用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回收、火法回收和直接再生,其中湿法工艺因金属回收率高,是邦普循环、格林美等回收企业的主要技术路线;火法工艺因能耗较高、回收率低,通常与湿法结合使用;直接再生技术在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更具潜力,但仍处于研发阶段,短期内难以规模推广。


其他部件中,铜、铝箔集流体和外壳的回收过程相对简单,通过预处理即可完成;而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因价值量较低,行业内对其再生利用较少,相关技术和产业化进程仍在推进。




综上所述,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政策、标准、回收网络、产业格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迈向 2030 年市场规模超 350 亿元的征程中,行业各方需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技术水平,以实现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