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围绕“汽车智能化发展新形势及下一步发展战略”主题在北京举办了2025年第1期高端研讨会。会议聚焦智能驾驶的技术发展、用户体验及政策法规,汽车与AI融合发展的新质要素,自主汽车芯片与车用操作系统的规模化应用,立足智能汽车技术链和产业链发展具身智能、低空出行等聚合型智能产业等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出席会议并做总结讲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主持会议。
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包括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信发司等主管部门,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地平线、联通智网、普华基础软件、芯驰科技、沃飞长空、轻舟智航、星纪魅族、中科创达等智能汽车相关企业和单位,近60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中国在上半场取得了全球领先优势,但决定胜负的是下半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在各细分领域的应用也正在展开。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的大势已定。要加大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这既包括将人工智能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面向C端用户的方向,例如端到端自动驾驶和大模型进入座舱打造服务于车主的整车智能体;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金融管控以及客户服务体系,例如面向全体员工的AI问答助手平台,辅助顾问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销售的AI营销助手,重构整个研发流程的AI造型设计辅助、AI代码助手等。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中配置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比例已超过67%,但要实现好用和爱用的实质性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从产品体验和体系支撑两个维度推动智能驾驶发展。从产品角度来看,要把握用户真正的需求和价值,基于数据驱动打造用户安心、舒心、放心的产品。从体系建设角度看,建议加快推进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持续以小切口推动示范应用,试点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尽快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度,减少各政府部门的顾虑;结合应用试点探索适合智能驾驶的法律法规标准监管体系;规范企业、媒体对智能驾驶系统的非理性的或误导性宣传,加强用户理性引导和培训,使用户对智能驾驶系统形成更理性的期望和认知;围绕整车安全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测试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增强安全性。
如何在保护国家安全、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效数据生产、加工和消费能力,形成数据传输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共享机制,以及匹配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建议结合行车记录仪数据、智能驾驶极端场景数据、宏观交通流量和信号灯数据,由政府主导建立更完善交通事故场景数据库,支撑事故精准定责和智能驾驶训练;推动解决跨行业、跨环节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成本等难点问题;推动制定传感器采集数据、中间数据分级分类和存储等标准,解决目前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问题;探讨数据确权、数据交易定价的具体模式和规则;探索基于数据进行新能源智能汽车保险定价的新型数据利用模式;扶持相关企业,提供全行业的工具链,提高核心数据资源和工具的中心组织能力;探索以技术手段丰富数据来源,发展世界模型等技术推动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的融合使用,减少数据采集工作量。
算力是AI汽车时代的燃料,建议由行业组织牵头,运营商发挥全域全网的优势,共同构建弹性的共享算力资源;研究解决如何将数据有效、高效、合规传输到训练场,解决数据搬运和效率问题,如何在合规、可控的前提下最大化控制成本,以及在任何时间为不同的车企提供训练和推理服务等问题。
进入高等级自动驾驶,车企需强化在软件方面的主导能力。车企虽然不必完全自主开发所有功能,但在功能软件的开发、维护、更新和补丁管理上,车企需要具备主导权。但车企主导并不意味着全栈自研,至少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全栈自研,大多数中国车企不具备这种能力。
智能电动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低空出行技术同源、底层相通,三者呈现加速融合态势。在零部件方面,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都是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可以赋能的物理系统,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降维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低空领域。能源方面,来自智能电动汽车的电池、电驱技术也可广泛用于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领域。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当前飞行汽车的主要形态)为例,零部件清单中航空领域供应链占20%,而汽车领域供应链约占80%,前者决定了低空飞行器“从0到1”,而后者决定其能否规模化的问题。现在低空出行领域的企业,具备车企背景的占大多数,2024年美国权威期刊《航空周刊》发布的全球从事eVTOL研发的TOP10企业中有五家具有车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