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赚吆喝,合资品牌赚利润?
2024-07-23


文 王伟

摘要未可妄自尊大

17万买宝马登上微博热搜后凯迪拉克买一送一的销售策略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热议消费者自然只关注性价比但业内人士看到的不止这些豪车降价背后是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这几年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一方面是中国品牌的快速崛起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派选手通过创新驱动多元的产品布局等手段击穿原有的市场格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把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44.4%直接提升到了2023年的56%

另一方面则是合资品牌的陨落产品方面8万-30万的价格区间全产品序列受到了严重挤压以往牢牢霸占细分市场头部位置的德日系畅销车型纷纷被落下神坛大部分车型单月销量和峰值相比下滑都在50%以上某日系紧凑级家轿车型单月销量甚至下滑90%以上

6月11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也进一步透露合资车销售遇冷的现实情况

数据显示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1.0万辆同比下降1.9%环比增长11.4%其中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9万辆同比下降21%具体来看5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4.8%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6.7%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对比之下5月份自主品牌的零售与合资品牌形成鲜明反差数据显示5月自主品牌零售98万辆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12%据悉5月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7.6%同比增长7.3个百分点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6%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6.6个百分点

那么是否可以说合资品牌在正在走向穷途末路呢

合资车企的反击

其实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所有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局面越来越窘迫并不仅仅是价格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机遇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以前的中外合资模式都是同一配方外方提供产品技术品牌甚至生产中方负责销售如今新合资时代合作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目前已经有相当多合资品牌做出积极改变

比如近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新阶段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针对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首批合作打造的车型将是三款纯电动车型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产品上市周期将大幅缩短超过30%

无疑上汽集团与奥迪的合作堪称强强联合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指出奥迪汽车拥有强大的高端车型产品定义整车研发和工程技术能力上汽集团智能电动创新技术行业领先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携手赋能上汽奥迪的未来发展

除了奥迪与上汽之间的合作之外根据此前消息丰田全球车型智能驾驶方案将采用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联合方案模式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和华为分别提供软件和硬件方案三方深度合作并整合

本田吸取此前的经验教训在中国市场尝试着更像一个本土品牌

4月中旬本田在中国推出了全新的电动品牌彼时还全球首发了三款车型——烨S7烨P7烨GT CONCEPT本田方面也强调品牌由Honda中国团队自主设计采用全新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广汽本田方面计划到2027年将推出6款全新纯电车型

显然合资企业在尝试更积极地融入中国模式极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电动化转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实际上燃油车依旧是相对主流相比于新能源燃油车在国内依旧有着53%的市占率这说明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是支持燃油车的然而在整体舆论鼓吹新能源的大趋势下这部分燃油车支持者的声音却被压制了

此外虽然自主车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了合资车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市场份额并不意味着利润

自主品牌虽在销量上有了增长在市场份额上也超过了合资品牌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价格战换来的微薄的利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情况自去年就已开始今年还在持续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18家主要上市车企既有传统车企也有造车新势力中有6家是亏损的另外12家盈利的车企的利润之和也只有963亿元甚至不如丰田一家同期的利润

2023年全年丰田汽车营业利润达到约5.35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2476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做个对比据中汽协发布的消息2023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为5086.3亿元人民币换言之日本光是丰田这一家汽车公司的营业利润就几乎达到了我国整个汽车制造业去年利润总额的一半

这是很可怕的汽车制造业实际上不仅仅包括整车厂商也包括整车厂商的上下游产业链如上游的供应商及下游的经销商等而作为对比的丰田汽车只是日本的一家整车厂商按理说这样去比较二者的利润对丰田是不公平的属于不讲武德但即便是按照这种不公平的条件去对比丰田也并不逊色谁让人家有实力呢

而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实现盈利的前11家车企的利润总额为155亿元人民币作为对比在全球净利润方面排在第六的通用汽车的净利润则为216亿元人民币换言之今年一季度国内实现盈利的11家车企的利润之和还不如通用汽车一家的利润多更遑论跟排在前五的丰田现代大众梅赛德斯-奔驰以及宝马相比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吹嘘自主品牌多么勇猛打得合资品牌毫无还手之力多少有些

而国内车企为了市场份额而不惜亏本卖车赔钱赚吆喝的行为有时也不禁让人困惑车企造车究竟是为了市场份额还是为了盈利这对当下正狂热地打着价格战的自主车企而言的确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有份额无利润岂不是了个寂寞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的市场份额预示着未来的利润但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这中间毕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知道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未来很难准确预判

合资车企的家底仍然雄厚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合资车企在用户基盘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如丰田中国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所言在全国3.3亿的汽车保有量中合资占了3亿多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基盘用户合资车企都在琢磨如何加大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转化率上汽通用就表示新能源客户40%来自基盘用户

从大众ID.3和别克E5今年主动参与价格战的战绩来看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推出以及不断提高的性价比优势合资品牌的战斗力有望继续提升这种谨慎和价值坚守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应用中会不会转化成独有优势还很难说但设想一下当一个还没做出选择的用户了解到一汽-大众的ID.7在上市前时速80公里的碰撞测试做了73次废了30多辆车每次碰撞耗资100多万时心里的天平会不会稍有所倾斜

换个角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虽然已经引领全球趋势但短板同样明显——同质化严重盈利性低下这两点证明自主车企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合资企业一半连着国内一半连着国外另一半毕竟绝大部分现在还是世界顶尖的车企如果说自主品牌已经完全超越那些世界顶尖车企了恐怕还为时过早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但是不是现在上汽通用总经理庄菁雄的这段话说明他知道合资车企重回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已属奢望但他认为合资车企只剩下燃油车三分薄田的那些想法也未免太过浅薄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然而他们凭借雄厚的品牌优势丰富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全球化经验仍具备强大的反击能力

未来合资车企需要在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和战略调整方面加大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优势同时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迅猛发展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合资车企与中国车企的竞争将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向更高水平迈进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合资车企将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策略上进行更大力度的创新和调整以应对自主品牌的挑战通过深化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增强技术研发实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合资车企仍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新的突破

在此过程中自主品牌恐怕还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车百智库 )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