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会论坛2023研讨精华汇编丨产业创新篇】全球及我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趋势
2023-05-26

 3月31日-4月2日,第九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京召开。作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高层代表,就共同关注的行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梳理论坛研讨成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我们将本届论坛的研讨精华汇编成文,分为产业格局、电动化、智能化和产业创新四个篇章进行发布。以下是该系列发布的第四部分产业创新篇,内容节选自车百智库2023年第8期(总第87期)调研报告《全球及我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趋势》。


4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商用车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商用车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发展将提速

商用车新能源化将加速发展。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8+3”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等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新能源商用车带来利好机遇。各大商用车企业制定新能源规划、加大产品投入、优化产品服务,在城市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已实现TCO平价和技术可行。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商用车销量约33.8万辆,同比增长79%,在商用车总销量中的比例达到10.2%。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销量可达150万辆,渗透率有望超过30%。

多技术路线并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的重要路径。商用车多元化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将齐头并进,众多商用车企业正在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甲醇等多线并举,形成全系列、全场景的产品矩阵。未来短途场景将主要采用纯电、换电类产品,燃料电池将主要用于中长途、中重型车型,混合动力、甲醇车型将主要适用于复杂场景和工况。围绕选、购、用、管、修、换的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车辆+能源+物流+服务”多领域融合的商用车新生态正在构建。

商用车新能源化落后于乘用车,需要多维度突破。2022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渗透率仅为10.2%,与新能源乘用车27.6% 的渗透率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解决初始购置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健全、换电标准不统一、路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商用车智能网联化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干线物流、封闭场景有望率先实现无人驾驶落地应用。干线物流以渐进式路线为主,目前多个厂家宣布量产L2+/L3级智能重卡;封闭场景将落地L4级产品,目前多个矿区、港口实现运营。我国重卡智能化在部分场景的商业化进程领先于欧美,应继续按照分场景的方式推动产品落地。


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创新变革

数字技术发展和数据规模激增共同加速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将进一步降低数据采集、处理、信任、共享的难度和成本。企业收集的数据规模将激增,其中每辆L2辅助驾驶车辆每年上传至云端的数据接近300GB。在新一代数字技术加持下,充分发挥这些数据潜在价值,支撑企业管理从过去基于经验的决策转变为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促进企业由制造商转型为客户运营商是重要趋势。此外,软件服务将成为企业收入重要来源,2030年软件价值将达到2500-4000亿美元。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继续突破业务、组织双重制约。业务层面,数字化转型涉及研发、生产、供应链等众多环节,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全面铺开,单点突破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组织层面,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支撑,据调研,有超过90%的CEO表示,当前组织结构不足以支持数字化能力构建。具体表现在企业各部门专注于各自职责内的工作,协同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流于形式。

此外,主机厂设计、制造、运维服务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缺乏统一、可扩展、可信的联网架构做配套支持。

多措并举加快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报告表明,汽车产业接近90%的企业都开始或已经步入数字化转型进程,但效果较差,其中71%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仅止步在试点阶段,仅有3%的企业真正实现预期的数字化转型目标。车企应从业务、组织、技术三个层面共用发力,包括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目标;提升全员的技能基础保障并打造完善的变革管理与企业文化;形成稳固的技术基础和数据能力,建立新老系统能够互联互通的数字底座。同时,零部件厂商也要提升数字化能力,让整个产业互联,形成长效的变革管理驱动,把数字化转型落到实处。


汽车生产方式迎来新变革

降本需求与技术创新驱动汽车生产方式变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汽车生产侧革命。

一方面,受前期研发投入大、电动化/智能化增量部件的通用率低等因素影响,当前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过高的成本压力,部分10万元以内的电动车型单车亏损可达数千元,高价车型也同样面临价格倒挂问题,车企降本提质的需求强烈。

另一方面,数字化、物联网等技术正在被大量引入到汽车生产过程中,推动汽车生产从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进入到新生产方式阶段。

汽车新生产方式集专业化、通用化、模块化、数字化、本土化于一体。汽车新生产方式的转变聚焦在五个方面。一是专业化,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探索汽车行业专业代工发展模式。

二是通用化,联合行业组织、检测认证机构、龙头企业共同推动汽车零部件向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提高通用化零部件的比重,实现行业规模化降本,并提高供应链韧性。

三是模块化,汽车生产将向模块化的组装模式方向发展,如立讯精密采用消费电子类模块化系统,仅75天便完成了激光雷达产线从设计组装到调试应用。

四是数字化,把数字化技术引入汽车生产中,如宝马、极氪等整车企业开始实现数字化工厂生产,麦格纳、中车等零部件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从而实现柔性生产。

五是本土化,关键零部件实现进口替代,逐步实现存在供应风险的零部件能够在国内生产,另外,构建以整车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化产业集群,实现就近配套,降低物流成本。

一体化压铸引领汽车生产方式变革。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汽车制造工艺,通过集成化制造能够实现汽车轻量化、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供应链、提升制造规模。

特斯拉已经在 Model Y、Cybertruck 等车型的后地板、前舱、CTC 电池上盖等多个部件上实现一体化压铸的量产或验证。极氪建立了大型结构件一体化压铸 L4级智慧产线,拥有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等特点。宁德时代、蔚小理、沃尔沃、奔驰、福特、大众等企业也纷纷上马一体化压铸。

我国已经具备一体化压铸产业基础。我国已基本具备了从原材料、到材料热处理、再到模具设计制造的一体化压铸产业链基础,如抚顺钢厂凭借在航空、军工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设备优势,在模具钢领域同样具有竞争力;马氏体公司成功开发出快冷不开裂技术、柔性氮化工艺等热处理、表面处理领域的领先技术;宁波赛维达参与完成全球首个一体化压铸项目的研发和交付,目前正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12000吨-20000吨一体式车身结构件模具。国内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一体化压铸赛道,未来在产业界、资本界的共同推动下,有望进一步实现我国一体化压铸全产业链的国产化。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将迎来变革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目前汽车维修服务主要以3万余家4S 店为主,市场份额最高达到70%。但面向汽车质保期以外的业务,大部分还是由非授权的30万家独立售后企业来完成。长期以来,4S店与非授权体系逐渐形成平衡发展关系。受新能源汽车售后复杂性的影响,汽车厂商在沿用自有售后服务体系基础上,将继续拓展新渠道。动力电池企业、回收企业以及一些专业的第三方主体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

汽车改装迎来发展新机遇。汽车改装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增速达到14%以上,改装行业交易量已经突破2000亿元。我国汽车改装渗透率不到5%,与欧洲70%以上的渗透率仍有差距,发展空间较大。未来后市场改装会成为车企销售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个性化、定制化新模式,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能源智能二手车检测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亿辆,二手车流通环节将迎来巨大挑战,传统“望闻问切”的检测手段和经验无法支撑新能源二手车行业发展,尤其针对三电以及智驾类的新型部件,其检测方式将会迎来新的变革。如:针对动力电池的检测评估,在行业内还欠缺公认的检测手段和估值方法,导致新能源二手车的残值与价格偏离。

后市场行业健康发展仍需做好标准、专业人才保障。行业机构和企业需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积极推进技术信息公开、新能源汽车电子档案多项制度落地落实。行业需多渠道提升专业技师能力,通过培训、考核、认证等措施提高售后服务人员对新能源车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护能力,增进售后服务人员素质结构、知识结构。

Copyright © 2020 Chinaev100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京ICP备19027029号-1